糯而不粘、肉馅鲜美的“落水狗”,是博白客家人冬季必吃的传统特色小吃。
有人说落水包像特大汤圆,也有人说像饺子。其实啊,落水包就类似于汤圆与饺子的结合,外皮是用细糯米打磨成粉,让落水包像汤圆一样韧滑,而馅料就像饺子一样,但落水包馅物尤丰,吃起来口感更丰富。
想要吃到落水包是个大工程,还好有树叶姐姐有个宝藏妈妈,不用我这个二级手残党自己动手,也能享受到大口吃落水包的快乐。
一碗鲜香郁郁的落水包,既暖胃又暖心是老妈最好的关爱。
“落水包”到底叫啥?
落水包的叫法在广西各地不同,在博白县一带称“落水狗”,凤山县一带则称“婆水拐”,广西一些地区称“煮江䊦”或“梭籺”。
落水包的包法,也会分一定的地区。比如在龙潭镇一带,很多人会包成饺子状。而在我的家乡三滩镇,很多会包成球形,而且还会裹上菜叶。但不管叫法和形状如何,落水包的做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。
“落水包”怎么做?
天刚亮,老妈就起床先将糯米和粘米进行浸泡,浸泡好捞起晾干,拿到菜市场把糯米和粘米碾成粉末。
我提前把水烧开,老妈回来后直接用开水把粉末搅拌,把一部分粉末揉搓成一个个小块状,然后把小块状放进锅里用开水煮熟,这些小块状叫“熟坨”,将“熟坨”取出和生米粉末再加适量的水,用力揉搓,直到把糯米粉搓成不沾手的糯米团。
落水包的馅料非常讲究,葱、蒜、瘦肉、鱼肉等这些馅料需要打的很碎,聪明的老妈提前在菜市场叫人加工过了,所以老妈很快的按照比例调制出馅料。炒馅料要讲求火候,一般炒到七、八成熟、肉香和鲜味弥漫即可。
一切准备就绪,就可以包落水包了。首先取一块面团,然后把它搓成圆圆的,然后用大拇指在面团上旋转弄成一个窝,窝里面装上炒好的馅料把面往中间凑,最后把多余的面团挤出来,一个圆圆的落水包就做好了。
PS:皮不能旋得太厚,太厚吃起来不够柔软,也不能太薄,太薄容易破皮漏馅,技术活啊!
“落水包”的三种吃法
大骨头鲜汤是煮落水包的“灵魂”之一,在汤底中加入调料,佐以大头骨慢火熬煮3小时而成,骨汤浓郁,鲜香袭人。我手一握一个,直接下锅,燃气燃烧的呼呼声,落水包在汤里咕噜咕噜翻滚着,老妈在一旁叮嘱:“看它浮起就可以捞起来了”。
煮好的落水包热气腾腾,晶莹剔透,馅料若隐若现,让人胃口大开,垂涎欲滴。轻轻咬一口,又香,又甜,又糯,又软,那滋味,细腻绵长,胃里暖暖的,再喝上一口高汤心里说不出的满足。
除了煮着吃,落水包还有两种吃法。
第一种用烫软的生菜叶子把落水包包裹起来蒸着,蒸熟待冷却后就可以吃上美味的落水包。这种吃法除了可以保持原有的美味外,更添加了生菜中的鲜甜,好吃!保存时间也延长一些。
第二种锅里放上花生油,油温要烧到五十到八十度,煎出来的落水包和水煮的落水包是不同的风味。外面的糯米被煎得香香脆脆,外焦里嫩,非常美味。
中国很大,特色小吃很多,长沙的臭豆腐、成都的钵钵鸡、丽江的鲜花饼.....在我心中最美的还是落水包,鲜嫩、软滑、爽口、味美,那温馨独特的味道,独一无二,满满的是老妈的温情和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