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。盛夏的荷花亭亭玉立,纯洁无瑕,是夏日里最迷人的风景。
原产于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荷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属山龙眼目、莲科,是莲属中2个物种“莲花”和“黄莲花”及众多人工培育品种的通称。
作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,荷花以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高尚品格而著称,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。

荷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(图自图虫网)
食用蔬菜
荷花在植物界有着“活化石”的称号,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。一亿多年前,地球气候恶劣、灾害频发,荷花经受住了自然条件的考验,在黑龙江、黄河、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、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。
原始人类出现后,在采集野果充饥的过程中发现荷花的种子以及根茎不仅可以食用,而且甘甜清香,味美可口。在距今7000多年的“河姆渡文化”遗址中,人们就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。河南“仰韶文化”遗址中,也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莲子。
西周时期,荷花从湖畔、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。《逸周书》中有“薮泽已竭,既莲掘藕”的记载,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栽培荷花且食用莲藕。

荷花最早因可食用而进入人们视野(图自图虫网)
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可追溯至春秋时期。史书记载,吴王夫差在离宫为了讨宠妃西施的欢心,特别移种了野生红莲,修筑“玩花池”。
及至魏晋,中国出现了重瓣荷花,之前荷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。隋唐以后,荷花因色彩艳丽、风姿绰约而进入私家园林,长安慈恩寺附近的芙蓉苑就是专门观赏荷花的园林。
宋朝时期,人们在荷花的塘栽、盆栽以及水景配置方面有了极大进步,出现了“以瓦盆别种,分列水底”的水培法。明、清时代,“开花若钱”的小型荷花(即碗莲)在江南私家园林里较为盛行,这一品种植株小、叶小、花小,将之置于室内向阳处,小巧玲珑,清雅别致。
如今,200余种荷花遍及全国,莲塘比比皆是,济南大明湖、杭州西湖、肇庆七星岩等都是赏荷的好去处。
文化寓意
也许是冰清晶莹的芳容惊艳了世人,也许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感染了世人,荷花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,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。
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“彼泽之陂,有蒲与荷”在《诗经》里面,荷花的美丽形象跃然纸上,成为美女和美好事物的象征。
春秋时期的青铜珍品“莲鹤方壶”饰有莲瓣和立鹤,壶体四面雕有夔龙纹。可见,那时的荷花同龙、仙鹤一样,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。
西汉时期,乐府歌辞逐渐盛行,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歌舞。其中,《采莲曲》曲调优美,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,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。

荷花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(图自图虫网)
唐朝文风兴盛,涌现出了一大批赞莲咏莲的文人雅士。“应为洛神波上袜,至今莲蕊有香尘。”温庭筠的《莲花》一诗没有一句提到“莲”字,但全篇都在赞美莲。李白的“若耶溪边采莲女,笑隔荷花共人语”,则直接描绘出荷花的美丽和采莲女的风采。
这一时期,荷花形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,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。如瓷器、铜镜等用具上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;金银器上,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,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。
两宋时期的文人喜欢以荷花来自喻自身高洁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。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写下了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千古名句,荷花自此成为高洁君子的代表。
全身皆宝
荷花花大色艳,清香远溢,生于碧波之间,花开于炎夏之时,既有观赏价值,也有极高的经济效益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说荷花、莲子、莲衣、莲房、莲须、莲子心、荷叶、荷梗、藕节等均可药用:荷花能活血止血、祛湿消风、清心凉血、解热解毒;莲子能养心、益肾、补脾、涩肠;莲须能清心、益肾、涩精、止血、解暑除烦,生津止渴;荷叶能清暑利湿、升阳止血,减肥瘦身……
中国荷花品种资源丰富,传统品种约达200多种,还不断有新的品种涌现。根据用途不同,荷花可分为藕莲、子莲和花莲三个系统,前两者以食用为目的,后者以观赏为目的。
藕莲植株高大,根茎粗壮,生势强健,不开花或很少开花;子莲根茎不发达,但开花繁密,虽为单瓣但鲜艳夺目,善结实,莲子产量高;花莲一般根茎细而软,茎和叶均较小,但开花多、花期长,花形和花色极为丰富。

我国有荷花200余种(图自图虫网)
值得一提的是,荷花盛开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并蒂现象,即一支花柄上并开两朵花,结一对莲蓬。并蒂莲是自然界基因突变的结果,非人工可以控制,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,是难得一见的奇观。
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”荷花一枝,夏意满塘,荷风莲香,唯美了整个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