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灵公向孔子请教,孔子回答说:“俎豆之事(祭祀仪式),我听说过;军旅之事,我没有学过。”第二天就出发了。
在陈国断粮后,跟随的士人都病倒了,子路很不高兴地说:“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?”孔子说:“君子固然会穷,小人一旦穷就会堕落。”
孔子问子贡:“你认为我是博学多才的人吗?”子贡回答:“是的,难道不是吗?”孔子说:“不是这样,我只是把一件事情贯穿到底而已。”
孔子说:“由啊,懂得道德的人很少。”
孔子说:“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就是舜吧!他为什么要做呢?只要恭敬自己、端正态度就可以了。”
子张问如何做到仁德,孔子说:“要讲诚信、言行一致,即使在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;反之,如果不讲诚信、言行不一致,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难以立足。站着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前方;坐在车里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靠着车杆,然后才能继续前行。”子张记下了这句话。
孔子称赞史鱼:“他真是个直爽的人啊!国家有道就像箭一样射中目标,国家无道就像箭一样失去了方向。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!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,国家无道就回家隐居。”
孔子说:“可以和别人说话却不说,会失去人心;不可以和别人说话却说了,会失言。聪明人既不会失去人心也不会失言。”
孔子说:“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为了保全生命而损害仁义,他们甘愿舍弃生命来成全仁义。”
子贡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德,孔子说: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,先要准备好工具。在这个国家里,要与大夫中的贤者交往,与士中的仁者交朋友。”
颜渊问如何治理一个国家,孔子说:“在夏季的时候,可以乘坐殷商时代的车辕,穿戴周朝的冠冕,听《韶》和《舞》的音乐。放郑国的淫靡之音,远离那些花言巧语的人。因为郑国的乐曲淫靡,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更是危险。”
孔子说:“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,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。”
孔子说:“我还没见过像好色之徒一样爱好道德的人。”
孔子说:“臧文仲应该是一个偷位者吧!他知道柳下惠很贤能,但却不让他当官。”
孔子说:“自己要做得严格要求自己,但对别人就要宽容一些,这样就不会招来太多怨恨了。”
孔子说:“如果一个人整天只顾闲聊,不讲道义,只注重小聪明,那就太难办了!”
孔子说:“君子把道义作为内在的修养,用礼仪来实践它,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,以诚实的行动取得信任。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!”
孔子说:“君子应该无能为力而不去责怪别人不能帮助他;不应该病态地自以为是而不去关注自己是否被别人了解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虽然名声不会传世,但他的名字却会流芳百世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总是先反省自己,而小人则总是责备别人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应该保持谦虚而不争执,与人相处时不结党营私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不会因某人的言论就提拔或贬低他,也不会因某个人的话就否定所有与之相关的话。”
子贡问孔子:“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终生奉行?”孔子说:“那就是宽恕吧!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。”
孔子说:“我对待别人,不会去评判他们的好处或坏处。如果有人称赞我,那说明我已经做到了应该做到的事情。人民是三代以来一直秉持正道而行的。”
孔子说:“我还能看到历史上的缺文断句,就像有马的人借人骑过,现在已经找不到那匹马了一样!”
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
孔子说:“人们都讨厌某件事情,一定要仔细探究原因;人们都喜欢某件事情,也一定要仔细探究原因。”
孔子说:“人能够弘扬道德,但道德无法弘扬人。”
孔子说:“犯了错误却不改正,这就是犯了大错。”
孔子说:“我曾经整天不吃饭、整夜不睡觉来思考,但没有什么用处,还不如去学习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追求的是道德而不是食物。耕田虽然辛苦,但其中也有乐趣;学习虽然没有直接的报酬,但其中也有成就感。君子忧虑的是道德而不是贫穷。”
孔子说:“知道该怎么做,但缺乏仁爱之心,即使得到了也不会保持;知道该怎么做,同时拥有仁爱之心,并以恰当的方式去实施它,但如果没有礼仪,仍然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;知道该怎么做,同时拥有仁爱之心和恰当的礼仪,但如果行动不当,也不能得到好的结果。”
孔子说:“君子可以掌握一些小知识,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大道理;而小人则相反,只能掌握一些琐碎的知识。”
孔子说:“人们对于仁爱的追求,比对于水火的渴望还要强烈。我见过因为蹈火而死的人,但从未见过因为践行仁爱而死的。”
孔子说:“在面对仁德的时候,应该勇敢地挺身而出,即使不被老师允许也要去做。”
孔子说:“一个有品德的人不会说谎话来讨好别人。”
孔子说:“对待君主,要先尊重其职务,然后再考虑待遇。”
孔子说:“教育是没有阶级之分的。”
孔子说:“人们的志向和追求不同,就不能相互合作。”
孔子说:“能言善辩只是基本的要求而已。”
师冕来见孔子,当他们到达楼梯时,孔子说:“这是楼梯。”到了座位旁,孔子又说:“这是座位。”两人坐下后,孔子告诉师冕:“有人在这里等你。”师冕离开后,子张问孔子:“刚才和老师交流的内容是什么?”孔子回答道:“是关于如何当老师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