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鞥ēng
这个字太普通了,每个人从小到大,每天都在说,可就是不会写。想想真是有意思。
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吧。
在怀庆方言中,有个十分独特的发音,表达东西很硬的不说“硬”,说eng,就是这个字“鞥”。
例句1:这木头可鞥(就是很硬)。

例句2:这馍冻的鞥棒棒哩。

书面语言普遍都写成“硬邦邦”,为啥?不会写“鞥”字,小学老师也没有教过,还以为是方言把硬字转音了。可真不是!
怀庆方言很奇特,虽然仅隔条黄河,却与南边的中原官语明显不同,发音、词汇是典型的晋语,是硕果仅存的古汉语,最典型的特点是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。
这个特点反映在“鞥”字上尤其有趣,在怀庆方言中,“鞥”字有四种读音。
一声的eng表示答应,发音很轻。
例句3:甲问乙:走吧?
乙答:鞥。
例句4:甲叫乙:饭凉了,快点吃吧。
乙答:鞥。

现在普通话,都是用“嗯”来代替,其实两者发音虽近似但不同。
二声表示在问答中没听明白,有疑问。
例句5:甲:这事儿办妥了。
乙:鞥?你说说咋办的。
例句6:甲:老板,某某又来了。
乙:鞥?我不想见他。
最逗乐的是,怀庆方言的习惯性口语中,“鞥”常用于小孩子的一种哭声,比如小孩子被家长批评后,常常“鞥鞥、鞥鞥”的哭泣,声音不高,也没有眼泪,就是烦人。

三声表示不同意、不满意。
例句7:甲:老板,这事我这么办可以吗?
乙:鞥(第三声),这样办不妥。
例句8:甲:咱从这条近路走吧?
乙:鞥,这条路路况不好,走那边也不远多少。
三声最有意思的是常用于小孩或女生撒娇时用。
例句9:母亲:这件衣服太贵了,咱不买了。
儿子:鞥,就不!
例句10:男生:咱去吃烩面吧。
女生:鞥,我想吃西餐。

四声表示同意和肯定的意思。
例句11:甲:咱去吃饭吧?
乙:鞥!(相当于中原官话说“中”)
甲:我看这件衣服不赖,款式价格都能接受。
乙:鞥!

鞥最调皮的发音是人们发力发声的一种习惯,就是需要用超出平常力气时人们习惯性发出的èng的声音,如搬起一件重量大的物品,在发力的同时会“鞥”的一声;比如在厕所里大便不顺畅时会也发出鞥、鞥声。这样的例子不好写,反正大家都会。

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,鞥的这几个音都是闭口音,是喉咙发的音。
今天给大家说了鞥的意思和写法,觉得有意思的话,不妨收藏起来,可不要说到用的时候,还不知道鞥字咋写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