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说下商业保险的配置顺序啊,
很多人都在讲“先保障、后理财”,这话本身没问题,但我最近在给客户做咨询的时候,就发现大家对这句的理解都有点“加戏了”。
这句话原意其实是让大家紧着预算,优先把保障买足,不要为了「返还」而牺牲「保额」。不是让大家不买年金、不买增额终身寿,因为他们虽然是理财型保险,但本质上其实也是保障。
像养老年金保障的主要不就是「长寿风险」吗? 增额寿保障的不也就是「利率风险」吗?
所以,理性看待,今天听下我的逻辑,兼听则明一下。
首先,我也是推荐先从医疗、意外开始配起,
因为,这两个险种最便宜,也相对实用。特别是像医疗险,这种有「健康告知」保险,就比适合趁早买。
因为越拖,你最后保的疾病就大概率会越少,因为人成年后,身体肯定是每况愈下的,这是自然规律,而且你每去一次医院,每留下一个就医记录,你就增加了一层除外责任和拒赔的风险。当然,买完之后,你就可以随便去了。因为疾病最重要的还是尽早发现,我们完全信任、配合大夫做检查的底气就是买足了保险。
那体检已经花了的,买不了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的就去买众民保,
然后保障续保这块就通过再买一个防癌险去弥补。
然后,身体状况能买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,你不就不用买防癌了,你身体好的,是有资格买【中端医疗】的,试试再去投一个中端医疗,用来住特需用,因为百万医疗是不报「特需」住院的。但现实情况,住特需却又是非常普遍的,因为重病你不住特需是排不上手术的。
然后高收入,特别是高负债的家庭,还要配【定寿】和【重疾】,配置顺序是先给顶梁柱买,如果夫妻俩人都挣钱,那就优先给挣的多的买。
俩人如果挣的一样的话,优先给老婆买吧,因为同样的保额,老婆的定寿保费能比老公便宜一半,
重疾也能便宜个10%。不知道这跟女性爱哭和会来例假有没有关,因为感觉这俩活动都排毒。
然后同为家庭「收入损失补偿险」的【定寿】和【重疾】,优先买哪个呢?
看你情况,如果你对费用很敏感。就先买定寿,因为同样的保额,定寿确实比重疾便宜不少。但重疾贵并不代表着它性价比低,而是因为它的理赔概率要比定寿高。
因为定寿只保的是身故和全残啊!重疾70岁之前发生概率虽然也不高,但至少要比身故和全残的概率高得多,所以还是一分钱一分货。
然后如果你相对年轻。而且也没什么严重的既往症病史。那肯定是优先上重疾,因为重疾也是健康险吗?是跟医疗险一个逻辑,得趁早先上,不然可能想买都买不了,或者同样的价钱要被除外好几个责任。
然后年金和增额寿谁先买这块,就1️⃣看你自己需求,2️⃣看你年龄;如果是没有太明确的目的,就是单纯地最近利率降的心慌,
想锁个长期利率,而且自己又年轻,比如40岁以下,那就建议你先买【增额终身寿】,因为终身寿险“现价”增长快,增值速度是要比年金快的多的。
但如果你存钱明确就是自己未来养老,或子女教育,那就去买年金,因为同样的保费,固定领取的话,年金领的会更多一些,而且像【养老年金】还是领不完了。
但要是终身寿操作每年固定领取,就算和年金险设置一样的领取金额,那可能没几年就领完了。
因为增额寿所谓的灵活提取不是产品的主要的特性,而是一种附加玩法,就是通过中途部分退保或全部退保来实现的,所以你一旦开始提取,那现价掉的是非常快的。
这就是两者的差别,关于更多增额寿和年金的区别,大家去我主页视频找相关视频,我就在这个讲保险配置顺序的视频中过多赘述了。
最后总结一下,买商业保险,先买最便宜【百万医疗】报经社保报销剩下的部分,和社保干脆不报的自费部分,当然这说的都是普通部住院;
然后【意外】去保「意外医疗」;
然后还有预算再买【中端医疗】让自己大病能住「特需」去插队做手术。
然后顶梁柱们,有家庭责任的还要配【重疾】和【定寿】以防自己因重疾、身故或全残导致自己「收入中断」。
然后有明确「养老」需求,去买【养老年金】,给孩子上学存钱的买【教育年金】,没有明确目的,就买增额终身寿去锁定利率,10几年后,你大概率会感谢今天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