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的五级分类,一般是指企业/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五级分类。
五级分类是一项金融制度,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一种公认标准。是对借款人的现金流、财务情况、抵押物价值等因素,进行连续监测、分析后进行综合衡量借款人还款能力,判断银行贷款损失程度的指标。

五级分类的背景:
90年代早期,我国银行贷款的分类基本是按财政部93年颁布的《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》,将贷款划分为四类,即:正常、逾期、呆滞、呆账,简称“一逾两呆”。
逾期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,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;
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、项目下马的贷款;
呆账是指按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,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;
早期的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,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,有其存在的价值,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大,上述分类的弊端逐渐显露。比如未到期的贷款,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,都视为正常,容易有隐患。另外,把逾期一天的也归为不良贷就太严格了。而且这种方法为事后管理,无法实时监测借款人状态,容易埋下隐患,这样的措施无法改善银行贷款质量。无法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,,带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迅猛上升。
1998年,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,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《贷款分类指导原则》,一直沿用至今。

具体的五级分类及列入标准:
五级即:正常、关注、次级、可疑、损失
我们经常说的不良贷款,就是信用报告五级分类标注为次级到损失的所有贷款。
1.正常:
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,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,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,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。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。
2.关注:
借款人有能力偿还本息,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,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,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,贷款损失的概率不超过5%。
3.次级:
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,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本息,需通过处置资产或对外融资甚至抵押担保来还款,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%-50%。
4.可疑:
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,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,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,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,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%-75%之间。
5.损失:
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,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,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,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,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,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%-100%。

上述分类,是国内通行的分类方式,只要借款人符合上述标准的任何一条,金融机构均可按该标准将其划入对应的分类中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中,均有这个指标,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划分标准基本相当。
当自己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报告上述分类异常时,自己(或找专业机构)一定要及时申请异议处理,这个异常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自动消失,需要“人为干预”申请处理,否则以后与任何金融机构打交道,他们查询这个标准的时候,都会对你带来不利影响和评价。